• 书院新闻

高中历史地图在大单元教学下的基本效能


——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单元为例
高中部 杨文博老师


2017年新版的《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中的历史地图,与旧版教材相比,其衔接性、综合性、思维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这与“大单元”教学强调统合整体、梳理脉络、引导思维的特点不谋而合。

基于此,杨文博老师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单元为例,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统合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三个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高中历史地图在大单元教学下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效能,以期为教师大单元教学的工具选用提供建议。(因原文较长,本次官微内容经作者允许,已做部分删减)



一、简述“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大单元教学”是近年来教育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议题,它是基于整个知识系统中大概念建构下的大单元而实施的教学。它要求教师首先要从“大概念”的角度确立单元目标,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深入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注重专题与专题、概念与概念、单元与单元、课时与课时、目与目之间的的关联性。在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特征、学习程度、考试状况、学术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等相关内容划分合理的教学单元并设计具体的教学课时,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理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二、简述使用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优势


不同于新近的“大单元”概念,地图,尤其是历史地图,凭借直观、历史、动态、综合、与文字相解读的特点,一直以来作为历史教材众多模块中的一部分。

在大单元教学中,历史地图能够以直观性的视觉呈现将大概念具象化,以其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和聚合功能,以其动态性呼应大概念的可迁移性,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形成科学的时空观念的同时,能够基于知识大概念和空间实证做出理性和客观的历史解释与评价,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三、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单元为例
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将本单元历史地图进行统计与分类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两册,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故《纲要(上)》包含两个大主题,分别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教材中展现为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在这四个单元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构建与发展无疑是其上位概念和中心议题。在课程标准中涉及到《中外历史纲要》的前六个专题,本文把这部分内容归为基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概念统领的大单元。



为了更具体地明确历史地图在“大单元”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杨老师对《纲要(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单元的历史地图进行了统计与分类。这一大单元共24幅地图,按其类型可分为3种。

(1)地理位置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郑和航海路线图》;

(2)区域分布图:《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西汉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周、北齐、陈对峙图(572年)》《唐朝前期形势与边疆各族分布图》《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元朝形势图(1330年)》《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

(3)空间移进图:《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楚汉战争示意图》《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其中,区域分布图数量最多,从西周分封开始至清朝疆域,各朝各代区域分布、形势对峙各有表述,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古代中华民族政治演化框架。其次,以上3种地图尽管都有其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历史地图并非独立存在,由于历史的复杂性,一幅地图所包含的元素往往是多样的,比如《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它一方面介绍了西晋末年内迁到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布,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北民南迁的路线信息,既有区域分布的特点又有空间移进的特点,能让学生更大限度的理解这一时期分裂割据造成的政局混乱,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造成北民南迁的因果关系与历史发展。

(二)历史地图在学习上对学生的效能

1.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地图上,显性信息的搜集整合固然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寻找隐性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地图时,学生们要学会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它想讲什么故事?

你对它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否还有什么不同的描述呢?

当前地图还缺少什么内容?

如何填补信息以使地图更完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

通过将地图视为叙事,学生们可以练习采取不同的视角,而这种审问的视角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史事。

以《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为例。首先,这张地图描绘了清朝前期玉米与甘薯在南方地区的推广路线和种植区域;其次,对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新奇与激动,首次了解到玉米与甘薯是在清朝传入我国并推广;再其次,也可以将描述改为引进作物在清朝的种植率示意图;然后,图中只展示了南方地区玉米、甘薯的种植情况,那么在北方的引进路线与种植率如何;接着,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引进作物在北方的种植情况;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与甘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种植,并且越来越多的新作物从外地引入,改变了清朝人民的饮食习惯,增加了粮食产量,使人口快速增长,由此还可以引出世界近代史中西班牙征服美洲与物种大交换的知识点。因此,历史地图为教师和学生批判性地审视过去打开了大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置历史情境,通过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了解史事,同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2.统合知识体系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提到了《纲要》在设计必修课程的专题时对“对历史发展较长时段的概括……提炼每个较长时段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各个专题的名称力求凸显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尤为重视。统合知识体系、提炼时代特征,这一点与“大单元”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以《唐朝前期形势与边疆各族分布图》为例,唐朝通过战争方式平定了东西突厥叛乱,又出于其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对回纥、靺鞨首领进行册封,实行羁縻式管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进度明显加快,同时,大唐盛世吸引了大量胡人来唐交流,不仅居住在长安,甚至为官甚高,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另外,繁华的商业交流也加速了民族融合,中亚粟特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大量来华,或经商,或定居,成为唐朝对外商业活动“最主要的力量”。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3.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中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古代史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古今文字表达与命名方式的不同,政权更迭较多,学生在定位时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古今差异。在新编《纲要(上)》教材中,出现了其他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地图上没有的地图外,还巧妙地设计了古今地名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让学生像观看现代地图一样查看历史地图,减少了因古今差异而导致的地图阅读难度,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历史地名的实际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地图本身作为一种史料,极具实证性,其精确的地理位置表述,有助于学生精准把握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事件及其发生地点的了解。同时,历史古今地名也是反映历史地图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历史事件的具体特征和细节。历史内容的过去性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因素,引用古今地名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快速转换空间、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在《秦朝形势图》中,教材用22个古今地名对照来阐述秦朝疆域范围内郡县制的推行情况和郡级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立位置,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古今差异,并且能够结合教材中对于郡县制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地感受这种地方行政制度首次在中国境内推行的盛况,以及更为深入地体会郡县制推行的意义。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单元的知识点之一,郡县制或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立与中央—地方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史考查内容的重点模块,因此教师在使用《纲要(上)》历史地图时,必须围绕特定地理位置相应地使用地名知识揭示历史,充分利用地名知识,串联知识点和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古地图辅助历史教育的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秦朝形势图


历史地图不同于文字表述,它比文字内容更为丰富,感官上更为直观,信息层更厚,蕴含着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往往有其所表达的独特含义。

为了充分理解一幅地图,学生需要知道如何一层一层解码它的信息和元素,并将其放在适当的空间、时间和文化背景中进行故事解读,通过视角转换、审问过程、串联知识点、统合知识体系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地图的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以此自发培养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统合知识体系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一审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黄玲芝
二审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章 琼
三审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王占宝
2023年11月10日